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写信给雍正 > 第15章 风起未歇,信至如晤

第15章 风起未歇,信至如晤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雍正元年正月十三。

辰光未至,细雪未歇。雍正坐于养心殿的书案前,案头炉香袅袅,笔墨未干。

看完那封信后,他久久未曾动作。

半晌,他提起笔。

——

雍正元年正月十三朕示

沈行舟:

卿前札,朕已阅两度。字里行间,情意深切。虽有未尽之言,然心迹已然明晰,朕不疑之。

卿言“昔有变法之人,利在千秋,却为当时群议所诟”,朕观其言,知卿所虑。士论之声,或扬或弃,不过浮名;百年之后,功过自有后人评断。朕非逐虚名之人,所行之事,只求无愧于心,不负天下苍生。

卿劝朕照拂身躯,此言朕甚感之。朕之心劳,非仅伤病之忧,而是万机繁杂,片刻难闲。世间有言、一人,得之可慰,失之则痛。昔未深信,如今方觉其真。

卿言兄弟之情渐远,朕深以为然。忆昔年同窗共读,嬉笑无忌,而今深宫朝堂,骨肉成疑。唯十三弟允祥尚存初心,与朕不离左右,其余兄弟,或敬而远之,或怨而难言,实难悉信。朕每念及此,夜不能寐。

卿言未来史书以今日为证,朕心有所感。若此言非虚,则卿所知必甚广远,而卿却只于言语间透露半分。朕不追其究竟,亦不催促卿言之,只望卿心意坦诚,无妄无欺即可。

卿近来字迹渐有进益,虽未尽工整,然笔意流畅,可见心境已然澄明。若有闲暇,不妨临帖静心,或可得益。

若卿仍愿与朕书信往来,不必拘礼,随性而书即可。朕政暇读之,如与故友叙旧。

夜雪初霁,风犹寒冽。朕披裘而坐,见卿信札,心亦稍安。

雍正元年正月十三御前朱批(钤印:雍正御笔之宝)

——

写罢此信,他停顿片刻,端起案边茶盏抿了一口,心神微疲,思绪飘忽。

“苏培盛,”他淡淡唤道,“将前日的安神丹取来。近日朕烦思稍重,夜间难眠。”

苏培盛低头称是,悄声退下。

雍正目光投向殿外尚未融化的积雪,心中却无半分寒意,反而隐隐轻松,仿佛肩上巨石稍卸了一角。

2025年4月14日。

昨晚风大得骇人。

沈行舟所租的房子位于顶楼,整夜窗玻璃被风吹得震颤作响。他辗转反侧,一直到凌晨三点才勉强入睡。

再次醒来时已近中午。他懒懒地躺在床上,一边刷着短视频听“防风天灾小常识”,一边清醒精神。正欲起身去洗漱时,却在客厅桌上发现了那熟悉的信封。

他怔住了,顿时清醒过来。

一瞬间,他完全失去了洗漱和做饭的欲望,急忙拆开信封,快速读完信后竟忍不住笑出了声。

这次的回信截然不同,不再带着高高在上的疏离,也没有隐约的试探,更多的是朋友间的坦诚交流,像是一位知己。

“这感觉,不就像玩游戏时人物好感度暴涨那瞬间吗?”沈行舟一边想着,一边忍不住又将信仔细重读了一遍,“果然不愧是我最喜欢的人设啊。”

一瞬间,他甚至有些飘飘然,觉得这种奇妙的“隔空通感”也并非完全不可能。于是他迅速拿起笔,开始回信。

——

雍正皇帝陛下:

您好。

感谢您的信任与回应。“朕不疑之”四字,多少历史人物求之不得,能得到您的这句话,我很荣幸。

昨夜风声凶猛,我住在顶楼,窗户整晚被风吹得乱响,几乎一夜未眠。倒也没什么损失,就是人被折腾得疲惫不堪。我在想,也许世上许多事,关键不在外面风有多大,而在于心里的那扇窗是否足够牢固吧?

至于您所言兄弟情分渐远,我心中也有些难过。不过历史上的确记载了您与十三爷之间深厚的情谊。不管怎样,有这样一位兄弟愿意站在您身旁,已经是极大的安慰了。

但我今日仍有一事不解。

您定然明白,商鞅变法,虽立法强秦,却落得惨烈结局;明朝张居正虽辅政有功,死后却名声尽毁。您明明可以让大臣提出改革,自己顺势而为,既能避开非议,政策也能顺利推行。

但您却选择亲力亲为,承担所有争议和压力。

我并非质疑您的决策,只是忍不住想问一句:这样亲自背负争议,真的值得吗?

愿您安好。

沈行舟

2025年4月14日

——

落笔后,他望着纸上的字,一笔一划,像是穿越风声的回响,静静落回心底。

窗外风正紧,信尚未寄。

但心已稍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