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锦绣中华:黄道婆的现代纺织传奇 > 第59章 第五十九章:回首来路,初心如磐

第59章 第五十九章:回首来路,初心如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喧嚣和荣光如同潮水,来得快,退去时却在心头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记。“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牌匾挂在了锦绣坊最显眼的位置,金光闪闪,映照着每一位员工与有荣焉的脸庞。黄道月获得的“全国三八红旗手”和“非遗年度人物”奖杯,则被她低调地放在了办公室的书柜里,并未刻意展示。

媒体的聚光灯渐渐散去,接踵而至的合作邀约和演讲邀请却堆满了王立军的日程表。锦绣坊和黄道月,无疑已经站在了某个阶段性的顶峰。然而,身处顶峰的黄道月,却反而感到一种需要沉静下来的迫切。

这天,是一个难得没有排满会议的周末。黄道月婉拒了几个商业酒会的邀请,独自一人驱车,回到了位于松江的那座承载了太多记忆的老宅。

初夏的风带着水乡特有的湿润气息,吹过庭院里有些年头的香樟树,沙沙作响。老宅早已修缮一新,作为锦绣坊最初的“孵化地”和精神象征被精心维护着,但平日里并不住人,只有一位老花匠定期打理。此刻,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只有鸟鸣和风声,时间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黄道月没有惊动任何人,用钥匙打开了那扇略显斑驳的木门。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石板铺就的地面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老木头、淡淡的樟脑和一丝丝若有若无的、属于丝线的特殊气味。这味道,熟悉得让她心安。

她信步走到后院,那里依然保留着当初她“起家”时使用的那几间屋子。其中一间,还按照最初的样子,摆放着那架修复好的、融合了元代与现代智慧的“天工织机”。

织机静静地伫立在角落,仿佛一位沉默的见证者。机身上还绷着一块未完成的锦缎,是传承基地的学徒们练习时留下的。黄道月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那光滑而带着岁月温度的梭子,拂过那排列整齐、沾染了无数匠人指尖汗渍的综线。

就在指尖触碰到那冰凉而坚硬的机括部件的瞬间,一阵突如其来的眩晕感袭来。

眼前熟悉的庭院景象如同水波般晃动、破碎,耳边隐约响起了吱呀的织机声,混杂着吴侬软语的低吟浅唱,还有夜深人静时,油灯下不绝于缕的咳嗽声……

是黄巧儿。

那些属于另一个灵魂的记忆碎片,毫无预兆地汹涌而至。

她看到那个瘦弱的、名叫黄巧儿的女子,在松江乌泥泾的小小茅屋里,借着昏暗的灯火,眼神专注地研究着从崖州带回来的棉花。她看到她一次次失败,布匹粗糙得如同渔网,染出的颜色浑浊不堪。她看到她四处求教,受尽白眼,却从未放弃,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如何灵巧地改良了当时的脚踏纺车,如何发明了三锭、四锭的搅车……她看到她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看着棉纺技术如同蒲公英的种子般散播开去,脸上露出的欣慰笑容,以及那笑容背后,对更精妙技艺未能实现的深深遗憾……

辛劳,困苦,探索,革新,传承,还有……未竟的梦想。

那些遥远而模糊的画面,此刻却无比清晰地烙印在黄道月的脑海中。不再是以前那种偶尔闪现的、让她困惑甚至恐惧的“鬼上身”感,而是一种……水**融的了然。

眩晕感渐渐退去,黄道月扶着织机站稳,深深地呼吸着庭院里清新的空气。她低头看着自己的双手,这双手,既属于现代企业家黄道月,也曾属于那位元代纺织革新者黄巧儿。

过去,她时常会感到一种微妙的撕裂感,仿佛身体里住着两个不同的灵魂,一个属于现代,一个来自遥远的过去。她需要刻意地区分,甚至有时会害怕那个“黄巧儿”的印记太过明显,被人窥探到不属于这个时代的秘密。

但此刻,经历了这么多,特别是刚才那番身临其境般的记忆回溯后,她忽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完整。

黄巧儿的知识、经验、技艺,甚至那份对棉、对纱、对织物近乎痴迷的热爱和执着,早已不是外来的“插件”,而是如同基因一般,彻底融入了黄道月的血脉和灵魂深处。它们不再是需要隐藏的秘密,而是她之所以是“黄道月”,之所以能带领锦绣坊走到今天的、最独特、最宝贵的财富和根基。

她就是黄道月。一个承载着黄巧儿未竟理想,并在这个新时代拥有无限可能的黄道月。

这种认知上的融合与确认,让她卸下了心中最后一道无形的枷锁,感到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

傍晚,陈明远处理完手头的事情,也驱车来到了老宅。他看到黄道月正坐在庭院的石凳上,安静地看着夕阳将天边染成一片绚烂的锦绣。她的侧脸在余晖中显得格外柔和,眼神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清澈、宁定。

“在想什么?”陈明远在她身边坐下,自然地将她微凉的手握在掌心。

黄道月转过头,看着他,犹豫了一下,决定分享一部分内心的感受。她没有提穿越,那太过匪夷所思,但她想让他更懂自己一些。

“明远,你知道吗?有时候,我自己都觉得奇怪。”她斟酌着词句,声音很轻,“很多时候,面对那些古老的纺织技艺,那些复杂的纹样,我几乎不需要思考,就像……它们本来就长在我的脑子里,刻在我的骨子里一样。那些失传的染色古方,那些改良织机的灵感,它们涌现出来的时候,自然得让我自己都感到陌生,又无比熟悉。”

她顿了顿,目光望向远方,带着一丝悠远的怅惘:“我总觉得,我好像……欠了这份技艺很多。有一种强烈的执念,或者说使命感,推着我必须去做些什么,必须让它们活下去,不能让它们就这么消失在时间里。”

陈明远静静地听着,握着她的手紧了紧。他没有追问这“本能”和“执念”的来源,只是凝视着她的眼睛,那里面有他从未见过的、混合着沧桑与坚韧的光芒。

“我明白。”他缓缓开口,声音温和而笃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使命。道月,你的‘天赋’,就是与这份古老智慧的深刻连接。这很宝贵,也很了不起。”他笑了笑,眼中带着欣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心疼,“你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这份‘熟悉感’来自哪里。我只知道,正是这份‘执念’,成就了今天的锦绣坊,也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你。我会永远支持你,守护你的这份‘天赋’和使命感。”

没有惊奇,没有探究,只有全然的理解和尊重。黄道月的心头涌上一股暖流,眼眶微微有些湿润。她知道,陈明远或许猜到了一些什么,但他选择不去深究,而是给予她最坚实的信任和支持。这份默契与懂得,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熨帖她的心。

有了这份内心的笃定和爱人的理解,黄道月开始更深入地审视自己的初心。

从最初接手那个负债累累、濒临破产的锦绣坊,靠着【中华文化传承系统】的新手礼包和黄巧儿的记忆勉强起步,到后来一步步复原古法、开拓市场、建立基地、应对竞争……她的目标始终是“重振家业、传承技艺”。

如今,锦绣坊声名鹊起,商业版图不断扩大,甚至引入了AI,开始玩起了资本运作(股权激励)。她是否在追逐成功的过程中,偏离了最初的航向?

她仔细地梳理着这几年的关键决策:坚持古法改良而非完全工业化替代;投入巨资建立传承基地,将老匠人奉为师尊;顶着成本压力推行植物染和绿色供应链;与博物馆合作,深挖文化内涵而非流于表面;甚至在股权激励中,力排众议将老匠人纳入核心范围……

答案渐渐清晰。商业化是手段,是让传承得以持续的“活水”,而非最终目的。锦绣坊的内核,那份对中国纺织文化的敬畏与坚守,那份源自黄巧儿的匠心与创新精神,从未动摇。她守住了。

守住了,然后呢?

黄道月的思绪飘向了更远的未来。仅仅复兴一个“锦绣坊”品牌,就足够了吗?黄道婆这位伟大的先驱,她的贡献绝不仅仅是几项技术革新,更是一种勇于探索、兼容并蓄、惠及民生的精神。这种精神,这种智慧,应该如何在更广阔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发扬光大?

她想起了那些在博物馆库房里沉睡的、更古老、更脆弱的纺织品文物;想起了那些散落在民间、濒临失传的区域性特色技艺;想起了系统赋予她的【文化影响力】……或许,锦绣坊的未来,不应仅仅是一个品牌,而应该是一个平台,一个生态?一个能让更多中国纺织文化遗产“活”起来,并走向世界的平台?

一种更宏大、更开阔的愿景,在她心中悄然萌芽。

夜色渐浓,庭院里亮起了柔和的灯光。黄道月站起身,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力量。

她感恩这个时代,给予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土壤和机遇;她感恩陈明远,给予了她毫无保留的信任与爱;她感恩王立军、李薇、张师傅以及锦绣坊的每一位伙伴,是他们的付出,共同织就了这段锦绣传奇。

同时,她也更清晰地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这责任,不仅是对黄家先祖的承诺,是对锦绣坊未来的期许,更是对那份跨越千年、濒临失传的中华纺织文化遗产的守护与担当。

心境在这一次回溯与沉淀中,悄然完成了升华。不再有过去的惶惑与撕裂,也没有了面对巨大成功时的些许茫然。她像一棵经历了风雨洗礼的大树,根扎得更深,枝叶也更从容地伸向天空。

她知道,下一段征程,即将开启。而她,已经做好了准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