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锦绣中华:黄道婆的现代纺织传奇 > 第61章 第六十一章:失落的经纬,Kesi之谜

第61章 第六十一章:失落的经纬,Kesi之谜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年度盛典的喧嚣与荣光尚未完全散去,“锦绣坊”这艘高速航行的巨轮,在黄道月这位年轻舵手的引领下,似乎正准备驶向更加波澜壮阔的深海。浦江的夜风依旧带着都市的繁华气息,但黄道月的心,却已悄然飞向了另一片更为古老、更为幽深的时空。

契机,源于一次看似寻常的参观。

为了给即将启动的“锦绣中华,织梦全球”五年战略寻找更深层次的文化支撑,黄道月带着李薇、王立军以及几位核心设计师,专程前往首都,拜访故宫博物院的织绣文物专家,并参观其不对公众开放的珍品库房。

库房内恒温恒湿,灯光柔和,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丝樟木和岁月沉淀的味道。专家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特制的囊匣,一件龙袍(或是大幅的祝寿图挂件)的残片,在柔光下缓缓展现在众人面前。

“这是宋代的一件缂丝龙袍残片,虽然只有一角,但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专家语气中带着无限惋惜,“可惜啊,保存不易,能留下这一角已是万幸。你们看这龙鳞,这云纹,色彩过渡之自然,线条勾勒之精细……”

李薇和设计师们早已被眼前的绝美之物吸引,凑近了仔细观摩,口中发出低低的惊叹。王立军虽然不懂技术细节,但也为这巧夺天工的技艺和其背后代表的皇家气派所震撼。

唯有黄道月,在看到那残片的第一眼,整个人如同被无形的电流击中,僵立在原地。

不是没见过精美的丝织品,锦绣坊自己复原的宋锦、云锦,已是世间难得的珍品。但这件残片……它不一样。

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质感,一种超越了普通织锦“经线显花”或“纬线显花”的视觉效果。图案仿佛不是“织”上去的,而是用无数细小的彩色丝线,“缂织”或者说“雕刻”出来的。每一个色块的边缘都清晰利落,如同刀刻斧凿,却又浑然一体,毫无拼接的痕迹。尤其是那几处用金线勾勒的轮廓,虽历经千年,依然闪烁着幽微而华贵的光芒。

更让她心神巨震的是,当她的目光触及那“通经断纬”的独特结构时,脑海深处,属于黄巧儿的那部分记忆,如同被投入石子的平静湖面,瞬间泛起了剧烈的涟漪。

一些模糊的画面闪过:一张比寻常织机更为复杂、布满了细密综絖的缂机;无数个缠绕着各色丝线的小梭子,如同穿花的蝴蝶般在经线间飞舞;一双灵巧的手,在极细的丝线上挑、勾、掼、绕……还有那句反复在耳边回响的低语:“缂丝,缂丝,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

“是缂丝!”黄道月几乎是脱口而出,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专家惊讶地看了她一眼:“黄总好眼力!正是缂丝,也叫刻丝,有‘织中之圣’的美誉。这种技艺,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专供皇家御用。可惜……到了现代,真正掌握全套古法缂丝技艺的人,几乎找不到了。这项技艺,可以说已经濒临失传。”

濒临失传……这四个字,像重锤一样敲在黄道月的心上。黄巧儿记忆中那份对未能将所有纺织技艺发扬光大的遗憾,此刻与她自身的使命感交织在一起,化作一股强烈的冲动。

这不仅仅是一项技艺,这是中华纺织文明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如果连它都失落了,那所谓的“文化复兴”,岂不是缺了最重要的一环?

回到申城,黄道月立刻召开了最高级别的战略会议。

“各位,我在故宫看到了一件宋代缂丝残片,深受触动。”黄道月开门见山,语气异常郑重,“经过初步了解和……一些‘直觉’判断,我认为,缂丝技艺的复杂程度和艺术价值,可能还在我们目前掌握的云锦、宋锦之上。它代表了中国古代丝织技艺的巅峰。”

她停顿了一下,环视众人,目光锐利而坚定:“我决定,将‘缂丝(Kesi)技艺的系统性复原与创新’,列为锦绣坊未来三年的核心研发项目。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复原,更要实现小批量的生产,将其应用于我们最高端的定制系列,打造真正难以逾越的技术和文化壁垒!”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王立军眉头紧锁,第一个打破沉默:“黄总,这个决定……是不是太冒险了?缂丝?我刚才快速查了一下资料,‘一寸缂丝一寸金’,这玩意儿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简直是天文数字!而且专家都说濒临失传,我们从零开始复原,这得投入多少研发经费?周期得多长?我们现在的现金流虽然健康,但也经不起这么……”

李薇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作为设计师,她能想象出缂丝应用在现代时装上会是何等惊艳。但随即,她又被巨大的难度泼了一盆冷水:“黄总,缂丝……听起来就像神话一样。我们真的能做到吗?这比当初复原宋锦难太多了吧?”

张师傅被特邀参会,他一直沉默地听着,此刻缓缓开口,声音带着老匠人特有的沉稳:“缂丝,‘通经断纬’,这个原理我懂。就是经线是连续的,纬线根据图案需要随时中断换色,用小梭子局部缂织。这织法,慢工出细活,对眼力、手力、耐心的要求,都到了极致。理论上可行,但完整的工艺流程,特别是那些精妙的缂织技法,比如怎么让不同色块的交接处‘水路’清晰又没缝隙,怎么织出晕色效果……这些,确实失传很久了,难,非常难。”

质疑、担忧、兴奋、凝重……各种情绪在会议室里交织。

黄道月没有退缩,她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奔流不息的黄浦江。

“难,我知道。”她的声音平静却充满力量,“但正因为难,才值得我们去做。锦绣坊要做的,不是跟在别人后面模仿,而是要挖掘、守护、传承我们民族最顶级的文化瑰宝。成本高,周期长,我们可以分阶段投入,可以寻求国家文化基金的支持,甚至可以调整其他项目的优先级。”

“至于能不能做到……”她转过身,目光扫过每一位核心成员,“我相信我们可以。我们有最好的匠人,有最懂文化的设计师,有最给力的市场团队,还有……我。”她没有明说系统和黄巧儿的记忆,但语气中的自信不容置疑,“别人做不到的,锦绣坊未必不能!”

最终,在黄道月的坚持下,项目正式立项。一个专门的“Kesi攻关小组”迅速成立,由黄道月亲自挂帅,组员精挑细选:张师傅作为技术总顾问,几位在传承基地表现最为出色、最有耐心和悟性的年轻学徒作为核心匠人储备,李薇团队派出资深设计师负责纹样研究与转化,同时还外聘了两位国内顶尖的材料学和古代纺织史研究员作为顾问。

攻关小组立刻投入工作。传承基地里专门开辟了一个保密级别最高的工坊。大量的古籍文献、古代绘画、考古报告被运送进来,研究员们戴着白手套,对着能找到的少数缂丝实物的高清照片和显微图像,逐一分析其结构、材料、色彩和工艺细节。

初步研究很快聚焦到了核心难点上——“通经断纬”。如何在不断裂的经线上,用无数个小小的梭子(称为“柎”)将不同颜色的纬线反复穿梭,构成精密的图案,并且让不同色块之间的交界处(行话叫“水路”)既清晰分明,又天衣无缝?这其中的奥秘,文献记载语焉不详,实物也因年代久远而难以完全解析。

“必须找到活的传承!”黄道月做出判断。团队兵分几路,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历史上缂丝产地如苏州、定州等地,进行地毯式寻访。他们拜访各地的文化馆、非遗中心,联系织绣领域的专家学者,甚至深入偏远乡村,希望能找到哪怕一丝线索,找到仍然掌握部分缂丝技艺的老艺人或家族。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寻访的结果令人沮丧。大部分线索都指向“失传”或“仅存理论知识”。偶尔找到一两位自称会缂丝的老人,仔细了解后发现,他们掌握的也只是简化版或者变种的技法,与宋元时期那种精妙绝伦的皇家缂丝相去甚远。这项被誉为“织中之圣”的技艺,其传承链条已脆弱得仿佛风中残烛。

寻访无果,只能依靠自己摸索。在特设工坊里,团队根据文献的零星记载和研究员的推测,搭建了简易的模拟装置,开始了初步的试验。年轻的学徒们在张师傅的指导下,尝试着用不同颜色的小梭子在绷紧的经线上穿梭。

几天后,第一批试验样品出来了。

结果……惨不忍睹。

织出来的布片,与其说是“缂丝”,不如说是一块色彩混乱、图案模糊的抹布。色块之间要么留有明显的缝隙(露经),要么就是颜色混杂在一起,糊成一团。线条歪歪扭扭,表面凹凸不平,完全没有缂丝那种平整、匀净、精细的质感。

看着这些失败的样品,刚刚还充满信心的年轻学徒们有些垂头丧气。连一向沉稳的张师傅,也轻轻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看来,我们把缂丝想得太简单了。”李薇拿起一块样品,苦笑着说,“这难度,简直是地狱级别的。”

王立军虽然没在现场,但收到项目进展报告后,再次找到了黄道月,忧心忡忡:“黄总,这才刚开始,就遇到这么大困难。要不……我们再重新评估一下这个项目?或者先从难度低一点的技艺入手?”

黄道月站在工坊里,手里捏着那块粗糙不堪的试验品,指尖能清晰地感受到那混乱的纹路和僵硬的质感。她的脸色平静,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失败是意料之中的。如果这么容易就被复原,缂丝也不会濒临失传了。

“王哥,开弓没有回头箭。”黄道月将失败的样品放下,语气斩钉截铁,“越是困难,越证明我们做的事情有价值。这才刚刚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她的目光,落在了工坊角落里,那几张根据古画初步绘制的、结构奇特的织机草图上。或许,问题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技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