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缂机的初步成功,像一针强心剂注入了Kesi攻关小组。工坊里压抑多日的沉闷一扫而空,年轻学徒们摩挲着那台结构精密的织机,眼中重新闪烁着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指尖生花的未来。
然而,短暂的兴奋过后,新的、或许更为严峻的挑战,如同水墨画般,在众人面前缓缓铺陈开来。
“织机只是骨架,真正的血肉,还得靠这些丝线。”在一次对着宋代缂丝龙袍高清放大图的研究会上,负责材料分析的研究员指着屏幕上的惊人细节,语气凝重,“我们之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桑蚕丝上,但你们看这里……”
屏幕上,是龙袍上龙爪和祥云的局部特写。即便是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那非同凡响的质感。龙爪的轮廓线,闪烁着一种沉静而华贵的冷金色光泽,历经千年而不朽;而祥云的边缘,隐约可见一些比发丝更纤细、带着奇异虹彩光泽的丝线,赋予了云朵流动变幻的生命力。
“这是……捻金线?”李薇凑近屏幕,呼吸微微一滞。作为设计师,她对各种奢华面料并不陌生,但如此精细、与丝线结合得如此完美的金线,还是第一次见到。
“没错,是捻金线。而且品质极高。”研究员点头,“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里,”他指向祥云边缘,“根据光谱分析和文献比对,这极有可能是……孔雀羽线。”
“孔雀羽线?!”几个年轻学徒发出了低低的惊呼。用孔雀羽毛捻成的线?这听起来简直像是天方夜谭。
黄道月静静地看着屏幕,没有说话。黄巧儿的记忆碎片中,确实有关于这些特殊材料的模糊印象。她记得那些皇家贡品缂丝上,为了达到极致的富丽堂皇和特殊效果,确实会不惜工本地使用各种珍稀材料。捻金线,捻银线,用翠鸟羽毛点缀的“点翠”,以及难度最高、效果也最炫目的孔雀羽线……这些不仅仅是材料,它们本身就是一门门近乎失传的绝技!
“看来,我们不仅要复原缂丝的‘织’法,还得复原这些‘线’的造法。”黄道月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合格的线,再好的织机、再高的技艺,也织不出真正的顶级缂丝。”
新的攻关方向迅速确立:特殊纺织材料的复原与研发。
首当其冲的,便是相对“常见”但也已失传核心工艺的捻金线。原理似乎不复杂:将极薄的金箔切割成细如毫发的金线,然后均匀、紧密地缠绕在真丝芯线上。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团队首先面临的是金箔来源。市面上的金箔纯度、厚度、延展性参差不齐。为了达到古代捻金线那种既纤细又强韧、光泽纯正的效果,必须找到能够提供特定规格高纯度金箔的供应商。黄道月亲自带队,拜访了好几家国内顶尖的金箔生产厂家,其中不乏一些传承悠久的老字号。经过反复沟通、样品测试,最终才与南京一家以古法制箔闻名的老厂达成合作意向,愿意为“锦绣坊”定制生产符合要求的特种金箔。
金箔有了,切割又成了拦路虎。古代是如何将薄如蝉翼的金箔,切割成宽度不足零点几毫米、且连续不断的细丝的?文献记载语焉不详。团队尝试了各种现代精密切割工具,从激光到水刀,效果都不理想,要么切口熔融,要么金线断裂。最后还是张师傅从古籍中找到一丝线索,推测古人可能使用某种特制的“金刀”和“衬板”,配合极其精湛的手工技艺进行切割。团队仿制了几种推测中的工具,由最有耐心的学徒反复练习,失败了无数次,指尖被划破更是家常便饭。经过近一个月的摸索,才勉强掌握了初步的切割技巧,能够切出长度有限、但符合要求的金线细丝。
最难的是缠绕。如何将纤细易断的金线,均匀、牢固、无缝隙地缠绕在同样纤细的丝线芯上?力道轻了,金线松脱;力道重了,金线或丝线断裂。团队设计了多种辅助缠绕的微型装置,但效果都不如人意。关键时刻,又是黄道月脑中黄巧儿的记忆闪现出一个关键细节:缠绕时,丝线芯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和张力,同时捻线人的手指需要涂抹一种特制的、略带粘性又不会污染金线的膏脂。根据这个“提示”,团队调整了工艺,并请教了中医药专家,调配出几种可能的膏脂进行试验。果然,缠绕的成功率大大提升!
捻金线的攻关刚刚看到曙光,孔雀羽线的挑战接踵而至,其难度更是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
孔雀羽毛,尤其是其靠近根部的、带有金属光泽的绒毛(称为“翠绒”),色彩绚丽,光泽变幻。但如何将这些柔软、短小、毫无韧性的羽绒,捻成可以用于织造的线?这简直违背了现代纺织的基本原理。
“这……这真的能捻成线吗?”一位年轻学徒看着手中轻飘飘的孔雀翠绒,满脸困惑,“一碰就散了啊。”
更棘手的是原料来源和伦理问题。孔雀是保护动物,大规模获取羽毛不仅违法,也违背了“锦绣坊”一直倡导的环保和可持续理念。黄道月明确指示,必须寻找合法人道、符合动物福利标准的羽毛来源,例如从养殖场收集自然脱落的羽毛,或者干脆研究替代方案,比如用其他禽类的羽绒,通过特殊染色和处理工艺,模拟出孔雀羽毛的光泽和质感。
研究员们开始查阅古代文献,寻找关于“辑绒”技艺的记载。发现古人确实有将鸟类绒毛捻线的方法,但工艺极其复杂,需要特殊的工具和处理液,对捻线人的技艺要求更是高到离谱。团队尝试了几种方案,包括将羽绒与极细的丝线混纺、使用天然粘合剂等,但效果都不理想,捻出的线要么粗糙易断,要么失去了羽绒本身的光泽。孔雀羽线的复原,陷入了僵局。
除了捻金线和孔雀羽线这两大“硬骨头”,基础的染色环节也遇到了新挑战。缂丝对色彩的要求,比之前的宋锦、云锦更为苛刻。它需要极为丰富的色谱,尤其是那些饱和度极高、在古代被视为“正色”的颜色,如明黄、正红、石青、墨黑等。而且,由于缂丝“通经断纬”的特性,色彩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任何一点褪色或串色,都会毁掉整件作品。
锦绣坊的植物染色技术虽然在国内领先,但要满足缂丝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突破。团队的染色专家们,在黄道月提供的几个源自黄巧儿记忆的古方基础上,日夜泡在实验室和染坊里,反复试验各种植物染料的配比、媒染剂的选择、染色温度和时间的控制。为了攻克一个特定的复杂色系,比如需要多次套染才能实现的“雨过天青”色,往往需要上百次的试验。染坊里总是弥漫着各种草木熬煮的奇特气味,一排排晾晒的各色丝线,如同绚烂的彩虹,见证着攻关的艰辛。
特殊材料的研发和采购,如同一个无底洞,迅速吞噬着项目预算。定制的高纯度金箔、稀有的植物染料、为了试验孔雀羽线而少量采购的合规羽毛(或替代材料)、以及与各路供应商建立深度合作所需的前期投入……每一笔都是不小的开支。
王立军看着财务报表上Kesi项目那一路飙升的成本曲线,额头上的皱纹又深了几分。他再次敲开了黄道月的办公室门。
“黄总,”王立军将一份报表放到桌上,语气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虑,“Kesi项目的开销,已经超出了我们最初最坏的预估。尤其是这些特殊材料,简直是在烧钱!捻金线稍微有点进展,但孔雀羽线那边,我看希望渺茫,是不是……先缓一缓?或者,我们能不能降低一点标准?不一定非要追求百分百复原古代的材料吧?”
黄道月理解王立军的压力,她拿起报表看了一眼,数字确实惊人。但她没有丝毫动摇。
“王哥,我知道成本压力大。”黄道月放下报表,目光平静而坚定,“但正是这些‘烧钱’的特殊材料,才是未来锦绣坊真正的护城河。降低标准?那我们和那些模仿者有什么区别?缂丝之所以是‘织中之圣’,不仅仅在于技法,也在于这些不惜工本的极致材料。我们要做,就要做最好的,做别人无法复制的。”
她停顿了一下,语气放缓:“钱的问题,我会想办法。我们可以申请更多的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也可以考虑将部分成熟的、非核心的材料技术,进行有限度的商业转化,反哺研发。但Kesi项目的核心目标,不能变。”
王立军看着黄道月眼中那不容置疑的光芒,最终还是叹了口气,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位年轻的掌舵人一旦认定了方向,就不会轻易回头。他能做的,就是想办法管好账本,为这艘朝着未知深海前进的巨轮,提供尽可能稳固的后勤保障。
艰难的探索并非没有回报。在持续的投入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好消息终于传来。
经过无数次失败,捻金线的工艺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团队不仅掌握了稳定的金箔切割技术,还研发出一种半自动的精密缠绕装置,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成品率。第一批小批量试制的高品质捻金线,金光璀璨,细韧均匀,达到了设计要求!
与此同时,染色团队也攻克了几种关键的高饱和度植物染色技术,特别是长期困扰他们的“帝王黄”和“宝石蓝”,不仅色泽纯正饱满,而且色牢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并通过了严苛的日晒和水洗测试。
这些突破,虽然只是阶段性的胜利,尤其是孔雀羽线的难题依然悬而未决,但足以让整个团队欢欣鼓舞。
黄道月当即决定,将所有成功复原或开发的特殊材料及其详细的工艺参数、配方、操作规范,全部录入公司最高保密级别的核心技术数据库。
“这些,不仅仅是材料,更是我们锦绣坊未来的壁垒。”黄道月对参与录入的技术人员强调,“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细节,都要精准无误。这是我们的财富,也是我们领先于时代的底气。”
一个专属的“锦绣坊特种纺织材料数据库”初步建立起来。它像一个刚刚萌芽的宝库,虽然内容尚不丰富,但潜力无限。这里面的每一条记录,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和智慧,也预示着锦绣坊在掌握核心技术、构建竞争壁垒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材料的困境初步缓解,合格的丝线和金线已经准备就绪。接下来,真正的考验,将回到那台静静矗立的缂机之上。当这些千丝万缕的珍贵材料,与那失而复得的古老织机相遇,又将如何在匠人的指尖,绽放出失落已久的绝代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