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锦绣中华:黄道婆的现代纺织传奇 > 第11章 第十一章:引凤筑巢,寻访贤才

第11章 第十一章:引凤筑巢,寻访贤才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锦绣坊”的日子,在黄道月一系列雷厉风行的组合拳下,似乎暂时稳住了阵脚。线上的喧嚣渐渐平息,真实的赞美盖过了恶意的诋毁;线下的客流虽未井喷,却也精准地吸引了一批懂得欣赏的拥趸;供应链的重建虽步履维艰,但新的合作渠道正在缓慢铺开。

然而,黄道月心中清楚,这只是暴风雨中的短暂喘息。赵天明那样的豺狼,绝不会轻易松口。更重要的是,“锦绣坊”这艘百年老船,内部的沉疴积弊远非一日之功可除。

这天下午,阳光透过老宅雕花的窗棂,洒在黄道月面前摊开的一堆报表上。这些是王经理引入现代化管理后,各部门勉强凑出来的运营数据。数字本身并不难懂,但背后反映出的管理混乱、效率低下、权责不清等问题,让她看得直皱眉头。父亲黄振华虽然全力支持她,但在具体的企业运营上,更多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经验停留在作坊式的管理,面对现代商业的复杂体系,显得捉襟见肘。

“这样下去不行。”黄道月放下手中的笔,揉了揉眉心。仅仅依靠她这个“半路出家”的现代灵魂,加上父亲的老经验,就像用绣花针去撬动巨石,太难了。“锦绣坊”需要一个真正懂得现代企业运作规则,又能理解她心中那份文化坚守的“掌舵人”。

她将自己的想法和父亲、李薇以及王经理(当时还是以顾问身份参与部分事务)沟通。黄振华对此倒是没有太多意见,他也深感力不从心。李薇举双手赞成:“对对对!月儿你负责貌美如花和技术攻关,咱们得找个能打仗的大将军来冲锋陷阵!”

黄道月苦笑,她可没想只负责“貌美如花”。她很清楚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必须精通现代企业管理,懂市场,懂运营,能建立起一套规范高效的体系;其次,这个人不能是纯粹的“资本家”思维,要能理解并尊重“锦绣坊”的文化底蕴和匠心精神,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利润而牺牲品质和传承;最后,也是最难的,这个人要有足够的魄力和开拓精神,能带领“锦绣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

这样的将才,何其难寻?

她委托了几家国内顶尖的猎头公司,也在一些行业论坛和高管社群里发布了招聘信息。然而,筛选下来的简历,要么是背景光鲜但对传统文化毫无兴趣的纯粹职业经理人,要么是对文化有情怀但缺乏大型企业实战经验的“文人墨客”。黄道月面试了几位,都感觉差了点意思。

就在她快要降低标准的时候,一家猎头公司推荐了一位特殊的候选人——王立军,四十岁左右,曾在国内一家大型服装集团担任过高管,履历非常漂亮,尤其擅长供应链管理和市场营销。但推荐他的猎头顾问也坦诚告知,王立军离职的原因有些“特别”:据说是因为他过于强调数据化管理和效率提升,与集团创始人家族在经营理念上产生了激烈冲突,最终不欢而散。在业内,有人说他能力出众但过于“冷血”,只认数据不认人情;也有人说他是个难得的实干家,只是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数据化管理?效率提升?”黄道月反而对这个“缺点”产生了一丝兴趣。她深知“锦绣坊”目前最缺的就是规范和效率,但也担心过于“冷血”的管理会伤害到那些默默奉献的老员工和需要耐心打磨的传统工艺。她决定见一见这位王立军。

面试安排在老宅那间充满历史感的会客厅。王立军比照片上看起来更显精干,一身剪裁合体的深色西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带着一种久经沙场的审视感。

寒暄过后,王立军开门见山:“黄总监,恕我直言,我看过锦绣坊的资料。一家百年老字号,负债累累,设备陈旧,市场萎缩……坦白说,前景并不乐观。您所谓的‘古法技艺’,听起来很美,但在现代工业化生产面前,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如何规模化?如何与那些快时尚品牌竞争?我需要看到更实际的东西,而不是情怀和故事。”

他的语气直接而尖锐,毫不掩饰自己的怀疑。黄振华在一旁听得有些不舒服,李薇也皱起了眉。

黄道月却笑了,她不意外对方的质疑,反而觉得这种坦诚比虚伪的恭维更值得尊重。她示意父亲稍安勿躁,然后平静地迎上王立军的目光:“王经理,您说的效率和规模化,确实是现代商业的法则。但您有没有想过,当效率和规模化走到极致,产品高度同质化的时候,什么才是真正的稀缺品?”

不等王立军回答,她继续说道:“是独特性,是品质,是文化,是情感连接。锦绣坊的古法技艺,不是要和机器拼速度,而是要用机器无法复制的匠心和温度,去满足那些对美、对品质、对文化有更高追求的消费者。‘慢工出细活’,这句话在今天依然有价值。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下一个ZARA或H&M,而是要成为纺织品领域的‘爱马仕’,一个能代表中国文化高度和匠心精神的品牌。这,才是我们的‘实际的东西’。”

她的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眼中闪烁着智慧与自信的光芒。王立军的眼神微微动了一下,显然没想到眼前这个看起来文弱的年轻女子,竟有如此清晰的战略思考和格局。

“文化品牌?听起来很美好,但实现路径呢?”王立军追问,语气缓和了一些,但依然带着职业经理人的严谨,“市场推广?渠道建设?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专业的运营。锦绣坊目前的基础,恐怕难以支撑如此宏大的目标。”

“所以,我才需要像您这样的专业人才加入。”黄道月坦诚道,“我懂技艺,懂文化,但我需要一位能将这些‘美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的伙伴。至于基础,我们正在努力改变。我邀请您去我们的工厂看一看,或许您会有不同的看法。”

接下来的两天,黄道月亲自陪同王立军参观了工厂和店铺。王立军看到了那些老旧却依然在运转的织机,看到了仓库里那些质感独特的“云感棉布”和“宋锦风华”面料样品,更重要的是,他见到了张师傅和其他几位老匠人。

当王立军看到张师傅那双布满老茧却异常灵巧的手,如何在看似简单的动作中赋予纱线生命;当他听到黄道月如何从残缺的古籍中推演出染色配方;当他触摸到那些凝聚着匠人心血、仿佛会呼吸的面料时,他那颗习惯了用数据衡量一切的心,第一次受到了某种难以言喻的触动。

他与张师傅聊了很久。老匠人话不多,但谈起那些濒临失传的技艺时,眼中闪烁的光芒,以及对黄道月这位“小祖宗”既敬佩又疼爱的复杂情感,都让王立军感受到了这家老字号不同于他以往经历的任何一家企业的独特气质。

晚上,黄道月在老宅设宴款待王立军。没有山珍海味,只是几道精致的家常菜,配上一壶黄奶奶亲手酿的桂花酒。席间,黄道月没有再谈商业计划,而是聊起了黄道婆的故事,聊起了家族几代人对纺织的热爱与坚守,聊起了她对传承这份文化根脉的责任感。

王立军默默地听着,心中百感交集。他在商海沉浮多年,见惯了尔虞我诈、唯利是图,早已对所谓的“情怀”嗤之鼻鼻。他信奉数据,信奉效率,信奉结果导向。然而,在锦绣坊,在这个年轻却有着老灵魂的女子身上,他似乎看到了一种久违的、更纯粹的东西。他厌倦了在大集团里无休止的内斗和只为财报负责的冰冷数字,或许,这里真的能实现一些不同的价值?

“黄总监,”王立军放下酒杯,看着黄道月,眼神复杂却带着一丝决断,“我承认,您和锦绣坊打动了我。这或许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冒险的一次决定,但我愿意接受这个挑战。”

黄道月心中一喜,脸上却保持着平静:“欢迎您的加入,王经理。我相信,我们能一起创造奇迹。”

“不过,我也有我的条件。”王立军补充道,“既然您信任我,我需要获得充分的管理权限,对公司的运营、人事、财务有最终决策权,当然,是在董事会(未来若有)和您确定的战略框架内。同时,我需要一个为期半年的试用期,如果半年内公司没有明显起色,或者我们双方理念确实无法磨合,我可以随时离开,您也可以随时解雇我。”

这是职业经理人常见的自我保护条款,也显示了他的自信和务实。

“没问题。”黄道月干脆地答应,“我相信您的能力,也相信我们的共同目标。权限和信任,您都会有。至于试用期,我希望半年后,您会庆幸今天的决定。”

两人相视一笑,举杯相碰。清脆的杯声在古老的庭院中回荡,仿佛预示着一段崭新合作的开始。

引凤来栖,锦绣坊这棵百年老树,终于迎来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虽然未来的道路上,理念的碰撞和管理的阵痛在所难免,但黄道月知道,有了王立军这位“大将军”的加盟,她重振锦绣坊的蓝图,终于有了更坚实的支撑。她的目光望向窗外深邃的夜空,仿佛已经看到了锦绣坊重新焕发生机、羽翼渐丰的那一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