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军的到来,像一颗投入古井的石子,在平静了没几天的“锦绣坊”内部,激起了层层叠叠的涟漪。他就像一个自带精密仪器的外科医生,甫一上任,便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改革的“手术刀”。
“早上九点整打卡,迟到一分钟扣十块,早退同理。请假需提前一天提交书面申请,部门主管和总经理双签字。病假需提供三甲医院证明。”第一条新规,贴在老旧的公告栏上,字迹工整,语气冰冷,像极了王立军本人那张不苟言笑的脸。
一时间,习惯了踩着点晃进厂门,甚至偶尔还能带份早点边吃边干的老员工们炸了锅。
“搞么子哦?以前黄老板在的时候,家里有事打个招呼就行,现在还要写申请?还要双签字?比衙门还麻烦!”
“就是,迟到一分钟扣十块?我这辛辛苦苦一天才多少钱?抢钱啊!”
“王经理这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得也太旺了点吧?”
抱怨声如同夏日午后的蝉鸣,嗡嗡作响,透着一股子不适应和抵触。黄振华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他理解王立军是为了规范管理,但看着那些跟了他大半辈子的老伙计们愁眉苦脸的样子,心里又堵得慌,几次想开口说情,都被王立军一句“黄董,慈不掌兵,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给顶了回去。
紧接着,“数据化管理”的大棒也挥舞起来。以前,“锦绣坊”的运营更像是凭感觉——布料用了多少,大概估摸着;成品出了多少,点个数就行;客户反馈好不好,听销售口头汇报。现在,王立军要求各部门,从采购、生产到销售、财务,每周必须提交详细的周报,月底要有月度总结和数据分析报告。
“采购成本明细,供应商比价记录,入库良品率……”
“生产线各工序耗时,成品合格率,次品原因分析……”
“线上店铺访问量,转化率,客单价,用户画像……”
一连串专业名词砸下来,别说那些只懂埋头干活的老员工,就连黄振华都觉得头晕脑胀。“转化率?用户画像?这都是啥玩意儿?”他拿着一份电商部门勉强凑出来的报表,感觉像在看天书。
“爸,这些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运营状况,及时发现问题。”黄道月耐心地解释,但看着父亲和那些老员工们对着电脑屏幕抓耳挠腮的样子,她也明白,这种转变带来的压力有多大。王立军追求的精准和量化,与“锦绣坊”长期以来那种模糊、凭经验的作风,形成了剧烈的冲突。
最大的矛盾爆发点,在生产车间。王立军认为,古法技艺固然是核心,但在一些非关键环节,完全可以用标准化的流程来提高效率,降低次品率。比如络筒、整经等准备工序,甚至部分织造环节的参数设定。
“张师傅,根据数据分析,您负责的这几台织机,‘云感棉布’的出品率波动最大。我制定了一套标准操作规程,包括经纬密度、引纬力度、梭口开合时间等,请您严格按照这个执行。”王立军拿着一份打印出来的SOP(标准作业程序),递给正在调试织机的张师傅。
张师傅看都没看那张纸,眼睛依旧盯着嗡嗡作响的织机,手上不停地调整着某个部件。“王经理,织布不是拧螺丝,差一丝一毫都不行。这棉线有粗有细,天气有干有湿,机器也有脾气,哪能都按一个死规矩来?凭的是手感,是经验!”
“经验主义会导致不稳定,标准化才能保证质量的均一性,才能提高效率。”王立军推了推眼镜,语气坚持。
“效率效率!你就知道效率!”张师傅猛地停下手里的活,转过身,布满老茧的手指几乎要戳到王立军的鼻尖,“这布是有生命的!你摸摸看,每一寸的手感都不一样!你按那个死规矩织出来的,就是一块死布!没得灵魂!”老匠人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嘶哑,眼神里是对手艺被亵渎的愤怒。
“我尊重您的经验,张师傅。但数据不会说谎,按照规程,次品率确实能降低至少百分之十五。”王立军毫不退让,他习惯了用数据说话。
“放屁!你懂个锤子!”张师傅气得满脸通红,干脆扭过头去,不再理他,“我的东西,我自己心里有数,用不着你指手画脚!”
车间里一时间安静得可怕,只有织机还在单调地响着。黄道月站在不远处,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里沉甸甸的。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更是两种理念的碰撞——代表着现代工业效率的标准化,与代表着传统匠心温度的经验主义,在这里发生了最直接的交锋。
除了生产环节,王立军的“成本控制”原则也开始显现威力。他大刀阔斧地削减各项非必要开支,从办公用品的领用到差旅标准的制定,都抠得极细。甚至,他对黄道月正在进行的一些古法染色和面料改良试验也提出了质疑。
“黄总监,这个季度的研发预算已经超支了百分之三十。我知道您想恢复古法技艺,但像这种用纯天然植物染料,反复试验几十次才出一点效果的项目,成本太高,产出太慢,从商业角度看,投入产出比严重不符。”一次碰头会上,王立军指着一份研发费用报表,直言不讳。
“王经理,有些东西的价值,不能完全用投入产出比来衡量。”黄道月平静地回应,“这些古法技艺是我们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是别人无法复制的壁垒。前期投入是必要的,一旦成功,带来的品牌溢价和文化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我理解长期价值,但我们首先要活下去。”王立军毫不退让,“公司目前的现金流非常紧张,我建议暂停一部分高成本低产出的研发项目,优先开发几款能快速适应市场、走量的中低端产品,迅速回笼资金,改善财务状况。”
市场策略上的分歧,也浮出水面。王立军倾向于“短平快”,先解决生存问题;而黄道月坚持“高举高打”,要一开始就树立高端文化品牌的形象。两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下。会议室的气氛一度有些凝重。
黄道月意识到,自己必须成为那个“粘合剂”。她既理解王立军作为职业经理人,对数据、效率、成本和生存压力的看重,也深知张师傅等老匠人对传统技艺的情感和坚守,以及这些技艺对于“锦绣坊”的灵魂意义。
她开始在两者之间周旋调和。
她找到王立军,诚恳地沟通:“王经理,我明白你的压力和专业判断。但在生产上,能不能给张师傅他们多一点时间和空间?有些手艺活,确实需要‘感觉’,我们可以尝试把标准化和弹性结合起来,比如设定一个质量范围,而不是一个绝对值?研发方面,我们可以优化一下试验方案,控制成本,但核心的古法探索不能停,这是我们的根。”
同时,她也一次次地去车间,跟张师傅和其他老员工谈心。“张师傅,王经理也是为了厂子好,想让大家的日子更好过。有些新规矩,是为了让咱们更规范,跟得上时代。您的手艺是宝,但有些地方,咱们是不是也可以试试新方法,看看能不能做得又快又好?您的经验加上科学的方法,说不定能让咱们的老手艺焕发新光彩呢?”
她利用自己深厚的纺织知识,有时候能从技术层面解释王立军某些建议的合理性,有时候又能点出标准化流程可能忽略的关键细节,让双方都能看到对方观点中的可取之处。她甚至组织了几次小型的技术交流会,让王立军了解传统工艺的精妙之处,也让老匠人们接触一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工具。
磨合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并非毫无进展。王立军虽然在理念上与黄道月时有碰撞,但他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个年轻的“大小姐”,在纺织技术方面的专业程度远超他的想象,尤其是在那些古法技艺的复原和改良上,常常能提出令他这个行外人拍案叫绝的见解。而且,她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展现出的韧性和智慧,那种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又能巧妙化解矛盾的能力,也让他暗自佩服。他开始意识到,黄道月的“理想主义”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对文化价值的深刻理解之上的。
而老员工们,在黄道月的耐心引导和亲身示范下,也开始慢慢尝试接受新的制度。虽然抱怨声依然存在,但打卡的人多了,按时交报表的部门也多了。张师傅虽然还是时不时跟王立军“顶牛”,但私下里,也开始琢磨黄道月提到的“经验加科学”的可能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磕磕绊绊,新的管理制度在“锦绣坊”初步建立起来。考勤记录开始规范,财务报表逐渐清晰,生产流程也朝着标准化的方向迈进。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肉眼可见地有了一些提升。
然而,黄道月知道,这只是表象。深层次的理念冲突,如同埋在地下的树根,盘根错节,并未真正解决。王立军追求的效率和利润,与她坚守的匠心和文化,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找到真正的平衡点?这艘承载着百年历史和千年技艺的老船,在新的航道上,依然充满了未知的风浪和挑战。
夜深人静时,黄道月站在窗前,望着院子里被月光笼罩的老槐树,轻轻叹了口气。引凤来栖是好事,但如何让这只现代的“凤凰”与古老的“梧桐”和谐共生,还需要她付出更多的智慧和心力。前方的路,依然漫长。她能感觉到,下一次真正的考验,或许很快就会到来。